8月14日,由28圈日报 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维夷带队,记者赵晓明以及驻重庆站记者协同开展的“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2025年全媒重庆采访活动持续开展。请随记者打卡第2站:渝中区人民检察院。
8月14日上午,28圈日报 社“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重庆行记者来到重庆市渝中区,走访数字经济产业园、科创企业等,深入了解渝中区检察院“守创护智”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品牌的成效与工作经验。
在数字经济产业园内,渝中区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陶维俊向记者介绍,“守创护智”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品牌是渝中区检察院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复杂性的重要体现。该院于2021年设立了全市首批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一站式”办理。
“针对知识产权犯罪跨区域化、链条化、隐蔽化等新特征,我院聚焦协同履职,凝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合力。”检察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渝中区检察院知识产权保护的破局之策:部门协作与跨域协作并重,与相关职能部门会签多项协作机制,与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共建协作,助力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并通过签署《知识产权协作办法》等措施,将检察保护延伸至科技创新前沿阵地。
“为了更加精准地服务企业,我们还常态化走访辖区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企业,开展‘护企助创’大回访活动。”检察官向记者介绍,“如某集团源代码被侵犯一案的线索就是我们在大回访活动中发现的。”记者随检察官来到该集团,深入了解案件详情。
据悉,2024年,该集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取集团开发的软件源代码,稍作修改后投入商业运营,严重侵害企业利益。收到线索后,渝中区检察院立即行动,通过探索建立技术鉴定、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调查体系,主动寻求涉案技术领域高校专家及法院技术调查官的“智慧支持”,形成了扎实的证据链,守住了企业的科创财富。
“守护创新火种,护航智慧成果”,渝中区检察院以综合履职、高效履职、协同履职、专业履职,不断充实“守创护智”工作品牌内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产权检察改革实践案例样本。该院先后办理最高检、国家部委挂牌督办案件5件,办理全市首例“苹果手机”翻新案、数字音乐、数字期刊著作权案等知识产权案件92件,被最高检确定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成绩突出集体。团队内1人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人才库,1人入选28圈 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团队,3人入选28圈 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
下一步,渝中区检察院将进一步加大对侵犯关键核心技术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刑事打击与民事追责一体发力、同步实现;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进源头治理;依托“平安渝中”网格接待日和“五砺”普法团队,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司法服务,切实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护航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