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铜梁区铜合大道旁的工业区,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气息早已取代曾经刺鼻的油污味,排水管路也不再污水横流……7月31日,铜梁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张世强一行走进某机动车拆解企业开展“回头看”,眼底尽是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的欣喜。
仅仅三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4月,铜梁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在开展辖区机动车维修、拆解行业专项巡查中发现,区内两家机动车拆解企业存在令人忧心的乱象:机动车油污流进堵死的排水道,混堆在露天的危废油污流在无防渗漏措施的地面,空气里弥漫着难以名状的刺鼻气味。
“废机油早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此类不规范作业不仅暴露出行政监管的短板,更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安全。”检察官张世强表示。
5月初,铜梁区检察院对该案正式立案。办案组检察官立即启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企业生产情况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对接区市场监管局的企业注册信息、区交通运输委的维修备案数据、区生态环境局的危废转移联单记录等多部门数据,模型自动比对分析企业备案状态与实际经营情况、危废转移情况的匹配度,结果令人忧心:辖区多家机动车维修、拆解企业均存在未依法处置废机油、未办理备案手续、未向区生态环境局申报危废转移等共性问题,上述行为对辖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多重不良影响。
5月8日,一场听证会拉开了工业危险废物堆场整治的序幕。区交通运输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委员会等5家单位,以及益心为公志愿者、相关企业代表参加公开听证会。会上,检察官通过展示现场照片、专家意见,清晰呈现了企业违规处置危废的危害。各方就机动车维修、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监管职责分工、整改方案、验收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
随后,铜梁区检察院依法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整改有条不紊地展开。区交通运输委第一时间约谈相关企业负责人,对辖区内机动车维修、拆解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同步开展督导抽查,发现并整改相关问题;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商务委员会等单位,对辖区内报废机动车、汽修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就危险废物申报规范、贮存标准和相关法律责任等进行讲解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为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做实做优整改“后半篇文章”,铜梁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引入专家评估机制,邀请重庆市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深入现场,出具权威整改方案报告,并结合报告内容释法说理。专家团队依据企业实际,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了包含污染物清运、环境监测评估、防渗设施建设、危废规范管理、消防整改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性技术方案,为企业精准整改、长远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撑。
历经三个月的多方合力整治,如今的厂区已焕然一新:拆解区铺设防渗钢板,露天堆场新建蓝顶钢棚,贴标危废桶分区陈列。“台账每日登记、标识定期更新——厂区里外干净都按规范来!”在检察机关回访时,某拆解企业负责人指着新建成的标准化拆解区说道。
“危险废物监管容不得丝毫马虎,任何一个细微的漏洞都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铜梁区检察院检察长陈璋剑表示,该院将继续以公益诉讼为抓手,依托数字检察精准锁定问题,从“个案整改”向“系统治理”延伸,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环保红线”成为企业发展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