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圈

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28圈-基层动态
基层动态
【公益诉讼】开州:为英烈安“家”
时间:2025-07-1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25年6月27日,开州区烈士陵园松柏苍翠,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洁净的步道上。公益诉讼检察官徐玉峰再次驻足,讲解员庄重的声音在耳畔回响,目光所及之处,是三五成群的参观者或凝神聆听,或驻足瞻仰。

“爸爸,原来英雄不只活在课本里。”孩子仰起稚嫩的脸庞,眼中闪烁着清澈的光芒,他们就守护在我们家乡!夕阳下的烈士陵园肃穆庄严,这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圣地,已然成为开州人民心中崇高的精神丰碑。


时间回溯到2023年11月。徐玉峰履职中发现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陵园有25位烈士在此长眠,英烈墙上镌刻着2155个开州儿女的名字,其中1368个为抗战烈士。这本该是传承红色血脉的圣地,空气中却弥漫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与疏离。产权归属不明,保护范围未定,使得边界模糊不清,陷入管理的困顿。周边村民的只言片语也透着无奈:“以前很干净,就是冷清了些,娃娃们也不太晓得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了……”


“《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分级保护、划定范围。‘无名无分’,何谈保护?精神又何以安放、传承?”调查越深入,徐玉峰心头的责任越重。陵园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日常维护,却始终未能“落籍”——没有产权登记,如同没有“身份证”,无法争取更高级别的保护资金,设施在岁月中悄然陈旧。


为厘清这座烈士陵园的历史脉络,徐玉峰带领团队展开全面核实工作。他们埋首于档案馆泛黄的卷宗之间,逐页追寻岁月的痕迹;走遍周边村落,倾听八旬老者颤抖的回忆。


“这地方以前是片荒地,后来政府划出来安葬烈士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道。


“可具体边界在哪里?权属归谁?”徐玉峰追问。


老者摇摇头:“年头太久,说不清了。”


这样的对话在调查过程中反复上演。徐玉峰意识到,仅凭口头证据远远不够。为此,他带领团队开辟了新的调查路径:一方面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申请调阅历史地籍档案;另一方面联合区民政局,系统梳理自建园以来的烈士安葬记录。


2023年12月11日,开州区检察院依法立案。三天后,一份检察建议书送到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建议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划定保护范围,并申请区级烈士纪念设施认定。”徐玉峰一字一句地说道。


然而,调查工作伊始便阻力重重。产权问题牵涉多部门,历史遗留的权属争议致工作一度停滞。但徐玉峰没有放弃,多次组织联席会议,邀退役军人事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民政局等共商对策。


会上,徐玉峰坚定发声:“烈士陵园承载红色血脉,是革命精神的永恒丰碑,绝不能让历史的守护者在和平年代被遗忘。”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陵园进行了测绘勘界。2024年12月,好消息传来——开州区政府正式将烈士陵园纳入区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产权移交工作也取得突破,预计2025年8月底前完成过户。


“有了‘合法身份’,陵园的保护和发展才有了根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随着保护范围的划定,陵园焕发了新的生机。2024年12月,该局成功申请8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烈士陵园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开州英烈的感人事迹。截至今年5月,一期工程烈士陵园步道已完工验收。


讲解员小李说:“现在孩子们听得入迷,常常在英烈墙前久久不愿离开。”


“公益诉讼检察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开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华表示。如今,该院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定期巡查辖区内的烈士纪念设施,确保红色资源得到持久保护。


站在陵园的步道上,夕阳的余晖将徐玉峰的身影拉得很长。远处,英烈墙上2155个鎏金的名字在暮色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