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该养鱼场共有11个鱼池,其中两个鱼池因地势低,尾水无法有效收集处理,加之该养鱼场尾水排放沟渠和雨水排放沟渠混用,导致养殖废水便混着雨水经小河沟排进了龙溪河。
“龙溪河是乌江的重要支流。养殖尾水富含氮磷等污染物,长期与雨水混合排放,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还可能会破坏乌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这样的情况可不能等,武隆区检察院立即行动起来。
因该行为涉嫌污染生态环境,损害公共利益,2025年4月9日,武隆区检察院决定立案调查。5月6日,该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并加强与属地政府的分工协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辖区范围内水产养殖行业养殖尾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河流水生态环境。
一场守护碧水的攻坚行动,迅速展开。
养鱼场内,工人们对原有尾水池进行加宽加深改造,新建总容积达1000立方米的三级处理单元,并更换了20吨新型轻质生物陶粒滤料。
“这些滤料就像水中净化器,能有效吸附和生物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武隆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同时,该养鱼场还沿处理设施周边增设130米标准化安全围栏,全面清理排水沟渠1.2公里,新建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实现雨水与养殖尾水分流处置。
变化不止于此。该养鱼场在养殖水面布设12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浮床系统,种植空心菜等净水经济作物,并将养殖密度调减至800尾/亩,有效加强了对氮磷等污染物的防控。
尾水治理,重在长效。为持续做好辖区内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共同发力,扩大检查范围,推动尾水治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为推动治理成果常态化,行政职能部门陆续开展重点检查11次,并建立全区规模化水产养殖尾水年度监测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今年5月,一份《关于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出台,厘清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监管主体与职责,实现“谁来管、怎么管”的制度化明确。
此外,通过“日常巡查+不定期抽查”实现全覆盖监管,并加强普法宣传与企业指导,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尾水治理持续稳定达标。
“这养鱼场真是大变样了,不仅水清了,还能在水上种菜,真是一举两得!”几位村民站在池边,笑呵呵地说道。